相约未来 携手同行:“未来学校研讨会暨未来学校创新合作校成立仪式”顺利举行 |
发布时间:2025-04-21
发布部门:继续教育学院
作者:合作办学部
浏览次数:<span id="hitcount3076649">0</span><script src="https://search.hznu.edu.cn/zcms/counter?Type=Article&ID=3076649&DomID=hitcount3076649"></script>
|
2025年4月18日,由杭州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未来学校研讨会暨未来学校创新合作校成立活动”在杭州师范大学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以“智能时代中国未来学校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汇聚了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国内外的教育专家,聚焦未来学校建设这一话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曹培杰研究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Mark Dressman教授作主旨报告。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杨俊峰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未来学校研究所所长王凯教授,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科所郑国强所长,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饶鼎新副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师孔苏做“杭师大未来学校研究行动方案”的研究分享。省内外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师共百余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由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郭旭鹏主持,杭州师范大学戴丽敏副校长、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鲍铁虎副处长分别致辞,强调未来学校创新实践的重要性,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在本次会议中分享真知灼见,深化教育现代化探索。 开幕式后举行了未来学校创新合作校成立授牌仪式,为16所创新合作校授牌。 开幕式后,进入专家主题报告环节。本环节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基地副主任、杭州师范大学杨俊锋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作了题为《智能时代的学校建设》的主旨报告。李政涛教授围绕“什么是未来学校?”“未来学校建设的起点是什么?”两个问题,指出未来学校的建设要通向数智技术、通向社区社会、通向天地自然,正确处理教育与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与社会、教育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强调传统学习与现代学习方式、固定学习与移动学习、碎片学习与整本书学习、人机交互学习与人人交互学习、视频学习与文字学习相结合的未来学习方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曹培杰研究员以《迈向未来学校变革之路》为题作主题报告。曹培杰研究员指出未来学校建设要关注空间再造,支撑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教学方式,实现从“教育工厂”到“学习村落”;强调课程重构,打通校内外学习壁垒,实现从“分科课程”到“知识森林”;倡导教学变革,开展面向真实的深度学习,实现从“学以致用”到“用以致学”。 最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Mark Dressman教授以《Beyo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New Designs for Learner-Driven Education》为题作主题报告,Dressman教授指出,教学长期以来高度依赖教育技术,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技术工具,应持续存在于教育生态中并发挥辅助作用。他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文本生成等能力,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情境化的学习支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如何良好使用人工智能与互联网进行学习,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用于小组活动并设计更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专家主旨报告环节后,进入杭师大未来学校研究行动方案研究分享,该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副主编张国霖主持。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师孔苏以《中国教育学驱动的未来学校建设理论框架与整体设计》《未来学校的教学空间设计与学教方式变革》为题,阐述了未来学校建设理论框架,介绍了杭师大未来学校研究所的团队分工,分享未来教学空间设计的已有基础,并提出了预期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杨俊峰教授以《未来学校:智能学学习空间与人机协同教学》为,阐述了未来学校的核心理念,GAI运用的典型场景,智能学习空间的主要特征以及人机协同教学带来的学教方式转型和教师角色改变。他尤其关注利用人工智能创建智能体辅助教学,认为这是实现未来课堂教学变革的有效路径之一。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饶鼎新副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学校校本教研样态的建构》为题,从未来教师素养与教育科学研究,人工智能赋能校本教科研的新趋势出发,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时代校本教科研的实践短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指向教师教科研能力发展、指向学科教研组深度变革、指向学校校本教科研体系整体建构的未来学校校本教科研多元样态的构建思路。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科所所长郑国强以《未来班主任核心素养构建》为题,围绕“未来班主任需要哪些素养?”“如何培养素养?”两个关键问题,指出未来班主任需要班集体建设能力、价值观教育能力、个性化指导能力、身心健康指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评价能力这六大能力,并根据这六大能力设计了未来班主任培养课程架构和评价体系。 杭州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未来学校研究所所长王凯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学校课程的实践取向》为题,探讨课程思想史的转向,指出未来学校实践取向的课程是最有价值的课程,这类课程具有在地化、情境化、具身化、协同化、综合化、个性化等属性,依托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研究性性学习、AI+劳动等多种课程类型,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沉浸体验式学习方式加以实施。 下午,会议进入未来学校建设的实践分享环节,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总编辑、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副院长陈兰枝担任主持。杭州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书记王伟文,杭州师范大学附属红垦学校书记俞建华,杭州市崇文未来学校书记鲁哲清,杭州市学军小学教育集团紫金港小学校长任一波,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文润校区执行校长陶江明,杭州市三墩小学校长冯岳,杭州市明远未来小学书记马益彬,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凤鸣未来学校书记郭昶,杭州市未来教育集团总校长王盛之,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校长助理汤铭,等先后围绕学校在未来学校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与思考进行了交流、分享。 实践分享结束后,研讨会举行了“未来学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的圆桌会议,会议由杭州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未来学校研究所所长王凯教授主持。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校长张麟,杭州市澎致小学书记徐越,杭师大附属仓前实验中学书记庞仿英,杭州市春芽实验学校书记胡旭东,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副主编张国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总编辑,围绕数字赋能课堂学习变革、多样化学习空间建设、人文艺术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未来学校与社区联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家庭与学校合作等未来学校建设的问题与实践策略,从不同视角展开了热烈地交流、讨论。 本次研讨会,既是一次思想碰撞的舞台,也是一次智慧交融的盛宴。研讨会中的思想火花与先进理念不仅为我校未来学校研究所的持续发展提供智慧引领,更对中国未来学校创新校的发展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合作办学管理处叶哲铭处长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宣布会议顺利闭幕。 |